潞安化工集團把握“雙碳”趨勢推進綠色轉型紀實
2024年5月,余吾煤業公司中央區瓦斯發電站一期5臺機組重新安裝投運后,每天可增加發電量約2.5萬千瓦時,折合瓦斯利用量約1萬立方米。加大瓦斯開發利用力度,探索全濃度瓦斯資源化利用,余吾煤業公司的低碳發展就是集團綠色轉型的縮影之一。
今年,我省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“1+X”政策體系,有序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。集團深刻把握“雙碳”背景下能源結構加速變革趨勢,推進綠色化轉型,有序實施碳達峰潞安行動,以產品創新、工藝創新為重點,將綠色轉型貫穿于企業發展全過程、各方面,推動煤炭和化工主導產業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,著力打造綠色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強企。
實施煤炭綠色開采
余吾煤業公司通過動篩矸石再選系統、更換高耗能電機、降低用熱用氣消耗等優化控制,年節約熱量14萬吉焦,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400噸。其中,動篩矸石再選工程可以減少矸石外排出現的環保、安全等問題,實現環保效益雙豐收,2023年該工程全年累計回收中煤超過16萬噸。
高河能源公司是全省10個省級綠色開采試點項目之一和我省唯一 “煤矸石返井試點和充填開采試點”煤礦,在充填開采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,為我省煤炭企業勇蹚綠色智能發展之路、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樣板。
司馬煤業公司在煤矸石綜合利用土地復墾方面,采用 “租溝—填溝—造地—返還農民”的荒溝造地治理模式,最大限度實現了煤矸石等的循環利用,實現了經濟、社會、環境的效益豐收,并通過了綠色礦山認證。
……
集團通過實施長短壁充填、覆巖離層注漿開采等工藝,保證全年置換煤量。穩步推進古城井下矸石智能分選系統和不可利用矸石充填系統項目。謀劃孟家窯煤業公司煤矸石全部返井試點示范項目。實施高河能源公司、司馬煤業公司、王莊煤礦、常村煤礦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和土地復墾回用,實現可持續、綠色發展。
加快綠色化工發展
“該技術以水煤漿為原料的高壓純氧氣流床煤氣化工藝,氣化室襯里采用垂直懸掛自然循環膜式水冷壁,通過凝渣保護,氣化溫度可提高至1500攝氏度以上,解決高灰熔點煤水煤漿氣化的難題;拓寬煤種適應性,氣化室下部設置輻射廢鍋,通過獨特的高效輻射式受熱面回收合成氣顯熱,在生產合成氣的同時副產高品質蒸氣。”
近日,潞安化工機械(集團)的“水煤漿水冷壁直連廢鍋氣化爐技術”被入選為《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薦目錄(2024年版)》工業節能降碳中的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。該技術適用于煤制合成氨、甲醇、乙二醇、氫氣、天然氣、燃氣等行業。
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單位,潞安化工機械(集團)編制完成了《溫室氣體排放自評價、溫室氣體核查報告》《產品碳足跡報告》《綠色供應鏈自評價報告》等“綠色工廠”涉及的10個報告,114項資料清單。
潞安清潔能源實驗室破解了“硅鋁比”“不能添加鐵”等難題,成功研發混煤助熔劑,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探索了潞安路徑。
入選國家級綠色制造企業的煤基清潔能源公司,能耗雙控指標全部完成,且均控制在指標范圍內。各項單耗指標均達到行業先進值,節能降耗效益顯著,所有環保設施運轉良好,并順利取得了環境管理體系認證,進一步提升了企業污染防治水平。
集團堅持“強煤優化育新”產業布局基礎和“智能化、綠色化、融合化”轉型升級方向,以技術創新為先導,優化和提升現有產業鏈。籌劃綠色甲醇示范項目,推動傳統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發展、甲烷二氧化碳重整、綠色合成氨等低碳技術示范推廣,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動能。
深入推動能耗“雙控”
通過對爐頂立火道溫度進行自動測量,潞安焦化公司實現了對爐溫的智能精準調控。精確調節焦爐加熱煤氣流量和分煙道吸力,進行自動加熱控制,達到源頭控硝及節能降耗的目的。
通過實施苯胺循環水冷卻塔消霧節水技術改造項目,天脊集團實現了每小時減少蒸發水量5.7噸,節水率達到53%,徹底解決了冷卻塔冬季“冒白霧”的問題。
太原化工新材料公司通過開展液氨裝車尾氣回收項目,成功回收氣氨制成氨水送往脫硫裝置,每年實際節約液氨1440噸。
……
聚焦現場實際問題,做節能降碳的“減法”。
集團各用能單位積極推進綠色、低碳示范企業創建。2023年集團能源消費總量、萬元產值能耗較2020年超額完成預算目標,能耗總量較2020年同口徑下降38.41%,能耗達標桿值產品有23種,主要產品能效全部達到基準水平以上。
圍繞“綠色”做文章,集團優化完善能耗檢測檢驗、計量、統計分析體系,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管理,實現能耗統一規范管理。實施《潞安化工集團能耗雙控行動規劃》,編制《碳排放管理辦法》,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、評價及管理機制,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。
“今年,我們將在節能環保方面開展科技項目42項,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、示范和應用,研發投資大約1.7億元,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?!奔瘓F市場技術部副部長孫守靖介紹說。
集團以綠色低碳為發展底色,積極落實“雙碳”戰略,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主體責任,以低碳科技創新為動力,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,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,加快培育綠色增長新動能。
(文 郭丁丁 趙東霞 王雅潔)
責任編輯:李世臣